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 > 正文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扶摇直上” 寒地居民高血压防控有要领

作为一个曾经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寒冷地区疾病和由各种冷应激引起的疾病已经受到全球科学界的认识和关注。在寒冷地区,低温相关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和病毒传播性疾病,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专家认为有必要结合更多的基础和转化研究,针对寒冷天气相关健康问题拓展新视野、新思路,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医学研究和实践。

在新近出版的全球首个《寒地医学(英文)》杂志创刊号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杨宝峰教授及其团队发表的文章《中国主要寒地疾病:高血压的防治措施》,首次对国内寒冷地区高发性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危害及预防策略进行了系列研究分析,提出在构建高血压防控管理体系时,要综合考量寒地气候因素,将高血压防治实践纳入寒冷地区卫生扶贫项目。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扶摇直上”

杨宝峰院士介绍,高血压是危害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其发病率、患病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居高不下,且进展隐匿。在症状出现之前,高血压通常已对多个器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为心力衰竭、冠心病、肾脏、动脉粥样硬化和中风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数据表明,2010年全球约31.1%的成年人(13.9亿人)患有高血压。到2025年,全世界成年高血压患者人数将达到15.6亿。最新的社区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75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4.7%;2019年公布的另一项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成年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2.7亿。高血压的发病涉及遗传、年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也与低温环境密切相关。杨宝峰解释说,暴露在低温环境所导致的血压升高,被称为冷应激性高血压,易发生于老年群体和体重指数较低的人群。当天气变冷,特别气温急剧下降时,交感神经系统和冷应激系统的过度激活,促使血压急剧升高,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

在我国,高纬度、高原地域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10省市50万居民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显示,高纬度地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居民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低纬度炎热季节(6月至8月)相比,分别增高了10毫米汞柱和4.2毫米汞柱;而室外温度每降低10°C,血压则升高5.7毫米汞柱。在寒冷地区的凛冽冬天,收缩压和室外温度的相关性在老年人和瘦弱人群中较为显著。

寒冷地区民众高血压较严重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广,跨越了多个气候带;东西经度大,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变化多端。北方寒冷地区由于受太阳斜射,加上白昼时间较短,由此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照和热量远较南方少,形成了南北很大的气温差。并且北方边塞之地受西北方向来的冬季风和寒潮侵袭,气温经常骤降。

杨宝峰院士科普解释说,寒冷地区(简称寒地)是一个较为综合的概念,是指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8℃,或一年中较长时间日平均最高气温在0℃以下,长达4-6个月处于寒冷气候;降水经常以雪的形式出现;日照及白昼时间短;季节变换明显。世界范围内的寒地主要是指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北美大陆北部、北欧等地,这些寒地国家和地区多数都在纬度和海拔较高的位置。

根据2018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我国寒地省份高血压平均患病率为29.70%,非寒冷地区为26.30%。在北部边陲黑龙江,2015年,18岁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0.76%。这些调查数据提示,不同气候区高血压患病率是不同的,对高血压的诊治必须综合考虑环境温度,特别是南北方气候所致的高血压差异。

作为我国寒冷地区的代表城市之一,地处北纬45度的哈尔滨一年中有5个月是冰封期,冬季最低温度经常在零下三十八九度。每年冬季气温降至零下19℃以下时,本埠死亡人数随温度降低而显著上升,尤其是冠心病病人受低温寒冷的冲击最大。

分析比较寒冷与非寒冷地区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现,除寒冷天气外,在9个高纬度省份,其他危险因素如高甘油三酯、糖尿病、超重、肥胖与盐分摄入过量也均高于非寒冷地区。相比之下,寒冷地区居民蔬菜水果食用较少和体育锻炼不足的比例低于非寒冷地区。归因风险度分析显示,在我国寒地,48.86%的高血压患病与超重和肥胖有关,其余32.45%、9.78%、9.57%、6.97%分别和盐分摄入过量及糖尿病、饮酒、吸烟等诱因互有因果关系。

依据国情,制定高血压防控策略

尽管通过全社会长期共同努力,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防控经验,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但当前高血压流行趋势依然严峻,国内9个寒地省份“三低一高”的状况(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发病率高)持续加剧,医疗资源和技术严重分化,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大多数医院没有高血压专科,使高血压患者管理欠规范、碎片化,同时缺乏对高血压防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尤其是我国寒冷地区高血压防治能力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而从宏观角度看,如何才能构架有针对性且效果更好的高血压防治管理体系?杨宝峰教授建议:积极提倡和巩固“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治模式;建立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高血压管理作用;加强卫生宣教,重视高血压预防知识的普及,在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等知识教育;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高血压专科。

同时,在寒地高血压防控策略上,杨院士建议设置国家慢性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寒冷地区高血压相关疾病的科研项目,揭示寒冷在高血压发病及进展中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遏制寒冷地区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实现精准防控;加强寒冷地区高血压防治专业团队能力建设;将高血压防治纳入寒冷地区卫生扶贫项目。

最后,杨宝峰教授强调,在寒冷省份实施精准有效的高血压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寒地百姓身体健康,提升大众生活质量,促进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讯员 衣晓峰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寒冷地区 高血压防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