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进入立冬节气,中医认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民间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在寒气笼罩的冬季,阴气极盛,阳气潜藏,此时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来年方能身体健康。每年到了立冬以后,中医专家也纷纷进行自我保养,记者请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国家青年岐黄学者高坤主任中医师谈谈立冬养生。
泡脚活经络
高坤称,足寒生百冷。“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人体的五脏六俯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且分布着60多个穴位。《内经》曰:“肾者,主蛰,主生精填髓,封藏之本,精之所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为元气之根,精神之舍。”
睡前坚持用中药泡脚,会产生不同的药效,能刺激这些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疏通全身经络,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祛病驱邪、益气化淤、滋补元气、散寒除湿、宣痹止痛等功效。一般选择木桶,中药温度38℃-43℃,不要超过45℃,每晚泡15-20分钟。
早睡促养精
高坤介绍,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成年人一天要保证8小时睡眠时间,中午要午休,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养阴培气,有益于冬季阳气潜藏,阴津蓄积。晚间可揉搓足心涌泉穴,缓解疲劳、促进睡眠。
膏方不能少
立冬后,自然界将逐渐阴盛阳衰,气温降低,寒气袭人,人体阳气容易受到损伤,要注意保护阳气。中医认为,服用中药膏方立冬开始最佳。膏方由贵重补品、一般补品、治疗药品、收膏品、药膳品、健脾助运品等组成。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兼顾治疗疾病与养生保健。特别是体质虚弱、怕冷、睡眠不好,阴阳气血不同程度亏损、亚健康状态等。对一些虽然平时并无慢性疾病,但容易感冒、头晕乏力、体力不支、精力不够、难以入睡等紧张工作的人群,可以根据不同体质进行调理,君臣佐使,辨证开方,坚持早晚各一勺,用温开水调服,持之以恒,可起到明显效果。
怡心养阳气
立冬养生要注意“藏”(藏阳、藏精、藏神)。高坤称,冬日养生当重视阳气的敛藏,无扰乎阳,无耗其精。
藏阳:冬天寒冷,寒与肾相应,易伤肾的阳气。中医主张“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就是说,冬天要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再起床以避阴采阳,中医学极为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常晒太阳能助人体的阳气。冬天黑得早,光照时间短,人体大脑松果体褪黑激素分泌增强,能影响情绪,光照可抑制此激素分泌,因此要多晒太阳,特别是背部。运动以静态运动为主,可选择打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不适宜做剧烈运动,以微出汗为佳,避免大汗而使阳气外泄。立冬运动要坚持,保暖是关键。
藏精:《黄帝内经》曰:“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就是说,冬天如果没很好地养“藏”,春天就会缺乏物质基础,造成免疫力低下,容易得病。劳作应适度,不宜过度身劳、心劳,不宜过度酒色,以免阳气浮越、耗损肾精。保护住精血,以藏精于肾,以防来年患病。
藏神:冬天要内藏神气,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要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要调摄不良情绪。对于郁结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的平和。多吃养心安神之品,如大枣、桂圆肉、百合、莲子、小米、米粥等。
食补助健康
立冬后,天气寒冷,除了膏方进补,中医认为冬季饮食以滋阴潜阳为主,遵循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则补之”等古训。饮食上多吃滋阴潜阳、温热补肾之物,黑色入肾,多吃些黑米、黑芝麻、黑枣、乌鸡等,还有板栗,健脾补肾。增加动物性食物,如瘦肉、蛋、禽、鱼、奶,增强免疫力,保证足够量的主食,除了米饭、面食等,多吃薯类,可以经常喝粥。少吃寒冷食物,可以尝试药膳进补,如平时煲汤加黄芪、山药、银耳、枸杞、红枣、百合、海带、羊肉、鸡肉等。
(通讯员 冯瑶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