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走过30年,技术的进步,让人们看病、医生问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模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孕育了一码就医、远程会诊、智能辅助诊断等新模式。在智慧医院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如何衡量医院智慧化转型是否成功?
(资料图片)
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医院信息系统(HIS)从最初“信息孤岛”的1.0阶段,逐渐演变为如今强调数字化、智慧化的3.0阶段。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明确指出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政府释放了鼓励智慧医院建设的信号,各地智慧医院建设迅速升温,在种种探索实践中,检验医院智慧化转型成功与否的金标准依旧是能否做到“以人为本”,即能否真正服务好两大最重要的医疗主体:患者和医生。
让患者就医“轻量化”
大模型赋能,一键就诊更流畅
日前,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MA 2023)在福州召开。不少厂商推出助力智慧医院建设的最新产品,其中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商汤科技展示的“SenseCare®智慧医院”综合解决方案,以全栈式服务助力医院智慧化转型升级,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针对患者就医的SenseCare®智慧就医平台,吸引不少专家学者驻足。
▲商汤科技携“SenseCare®智慧医院”综合解决方案参展CHIMA
提高医疗服务的智慧化、个性化水平,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分支,为此不少医院将目光投向产业界,与企业联动寻找真正满足患者真实需求的行业解决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是国内较早启动智慧化转型的医院之一,其与商汤科技合作打造的“智能陪诊助手”,将时下最受关注的大模型运用到具体的医疗场景下,解决了患者就医途中的诸多痛点,也让新华医院的智慧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在海量数据训练而成的大模型赋能下,基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知识图谱等多种AI技术,患者只需打开微信公众号,就可实现导诊、预问诊、诊前检验、院内导航等门诊环节全流程智能化。如今,在医院门诊大厅内,每天都能见到通过手机AR导航功能自动寻路的患者。截至目前,“智能陪诊助手”已辅助十余万患者,一键导诊、一键预问诊的流畅感受,让患者就诊体验显著提升。未来随着大模型对医疗语言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不断提升,患者就医的更多环节还将进一步得到赋能。
▲智能导诊、AR 导航等功能已落地新华医院
为医生诊疗减负担
AI入局,“数字脑”助力临床诊疗
对于患者而言,就医体验和诊疗效果是其感受最直接的两个方面,而对于医生来说,如何高效高质量的完成诊疗工作则更为关键。大模型、AI技术的入局,为医生“减负”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各个科室内,各式各样的AI辅助诊断系统已成为医生日常诊疗的得力助手,AI手术规划系统甚至还进入了手术室。
“有了这个系统的帮助,我们外科医生同病人的沟通,以及手术规划变得更为得心应手。”瑞金医院副院长胡伟国在CHIMA大会的领导力论坛上分享了该院使用SenseCare®肺部智能手术规划系统辅助临床手术的案例。“以小肺癌手术为例,肺叶切除多少合适?切掉后患者的肺功能还好不好?术后会出现哪些并发症及意想不到的后果?系统都能非常清楚、精准地模拟,以实现更好的预后。”
▲SenseCare®肺部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可以有效辅助医生开展手术
同样得到“解放”的还有病理科。不久前,由瑞金医院病理科主编的中国首本《数字化智慧病理科建设白皮书》发布,其中提到,数字化、智慧化、标准化是病理科未来发展必然趋势,智慧化模块指的正是基于AI和病理科工作流程的有机融合,实现高效的AI辅助诊断。
如今在瑞金医院病理科内,由商汤科技研发的多款AI病理辅助诊断系统已经成为科室“标配”,在大模型的赋能下,其可自动对数字病理切片进行分析,快速定位可疑病灶区域,“现在基本上只要AI判断后,病理科医生完成审核即可。在保证诊断准确率的同时,效率也显著提升。”胡伟国表示。
▲AI辅助诊断系统帮助病理科医生阅片效率显著提升
在为医生“减负”之余,不少医院开始探索为医生打造更灵活高效的工作环境。
过去,上级医院医生的诊疗工作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及时响应基层医院患者的需求。为了改善这一问题,瑞金医院在商汤科技的支持下建立了多院区智慧影像云平台,实现总院与多个分院间的互联互通,搭载了影像数据互联互通、移动阅片、5G+远程会诊、患者云影像健康档案等多种解决方案。在方便医生开展远程诊断的同时,提升了区域整体诊疗水平和智慧化水平,助力打通群众智慧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无论是大模型,还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建设智慧医院的过程中,只有深入一线主动挖掘需求,才能真正将这些新兴科技的落地场景贴合医患的真实诉求,从而实现对传统诊疗流程的革新,更好地服务医生和患者。期待随着智慧医院建设的不断推进,未来能够实现患者、医生、医院的多方共赢,更好地践行“以患者为中心”这一目标,让新兴科技带来的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的患者。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