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 > 正文

一剂麻醉药“放倒”你,只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之一,有请故事主角——麻醉医生!-全球百事通

一剂麻醉药“放倒”病人,

让病人安全、无痛地

度过手术治疗,


(资料图片)

顺利醒来迎接“新生”。

这是大众对麻醉医生的普遍认知。

然而,

这只是麻醉医生的看家本领之一。

他们的工作远不只“放倒”病人,

他们管的也远不只

无影灯下那一亩三分地。

2023年3月27日~4月2日是中国麻醉周,今年麻醉周的主题是“敬畏生命,医患同行——讲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国”。有请故事主角——麻醉医生!

最担心的不是术前麻不倒,而是术后醒不了

3月28日,本是福建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王翔锋工作中相对“静态”的一天——(每周二)值守麻醉科门诊。

然而,那一天,他把门诊时间延后了,因为一位90岁的老太太已经等不起了。

90岁的陈奶奶右腿行走困难2个半月,右脚溃烂了10多天,门诊以“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坏疽”收住入院。

血管外科、麻醉科、心胸外科、心内科、呼吸科等多学科会诊时认为,右下肢已出现坏疽感染症状,保守治疗无效,必须行下肢动脉血管腔内开通术,同时清除坏死足趾。

术前检查发现,陈奶奶合并心脏肿瘤(心房粘液瘤)、心房颤动、慢心衰、肺动脉高压、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肺部感染(坠积性肺炎)、支气管扩张伴感染、腰椎侧弯等10多种疾病。

这对于王翔锋来说,意味着手术麻醉风险大,围手术期出现心房粘液瘤脱落导致全身多发栓塞风险大,可能出现脑梗死等。这也意味着挑战开始了,王翔锋形象地将这种挑战比喻为“高空走钢丝”,他必须将术中的镇痛效果、麻醉深度、血容量、血管张力、心脏收缩力、氧供需平衡都调控在最合理的状态。

术前充分评估后,8:50,患者开始面罩吸氧,靶控输注静脉麻醉药进行诱导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施行保护性肺通气;9:15,消毒铺巾,开始右下肢腔内血管再通术……

手术全过程中,麻醉医生监测心电图、动脉血压、心排血量,体温、氧饱和度、脑电双频谱指数、呼吸潮气量、气道压、尿量、血气分析等,开展输液量管理、心脏功能保护、肺保护、脑卒中预防、体温保护治疗。

经过3.5小时,手术结束,麻醉医生关闭静脉麻醉药物。当血浆内药物溶度逐渐下降,脑电指数开始上升,肌肉张力开始恢复,开始恢复自主呼吸,20分钟后患者苏醒。王翔锋放心了,也感受到了满满的职业成就感。

大家印象中,麻醉医生的“绝活儿”是一剂麻醉药“放倒”病人,实际上,麻醉医生真正的看家本领,准确地说是术中管理,是呼吸、循环和人体内环境的调控,是危重症患者的抢救。

麻醉医生总结这项工作是,上看监护仪,下看眼口鼻,左边放置输液器,右边安置呼吸机,一手握喉罩,一手捏气囊,腰间斜跨镇痛泵。

对于麻醉医生来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麻不倒的人,只有醒不来的人。他们最担心的不是术前麻不倒,而是术后醒不了。

“人不狠,话很多”,吃喝拉撒睡全“管”

3月30日一早,王翔锋开启因参与抢救陈奶奶而延后的麻醉科门诊。

46岁的陈先生要做无痛胃肠镜,术前来到麻醉科门诊:“医生,我要做个无痛胃肠镜,请帮我评估一下。”

王翔锋问陈先生:“你平时身体好吗?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偶尔血压高一些,血糖高一些。”

“发现多久了,血压血糖多高?有没有吃药?”

血压、血糖检测后,显示血糖28.7mmol/L,数值已快爆表。

王翔锋又问:“平时口渴吗?小便多吗?有过心脏难受吗?头晕吗?打呼噜吗?有没有做过手术?对什么药物过敏?抽烟吗?喝酒吗?”

陈先生和许多人一样,认为麻醉医生“人狠话不多,一针放倒你”,没想到“评估”两个字引出的“问号”有那么多,吃喝拉撒睡全“管”上了。更没想到的是,会因为血糖问题,被“劝退”,需要先到内分泌科治疗,指征平稳后才可做无痛胃肠镜。

王翔锋说,常规的麻醉门诊的工作包含麻醉前评估、准备、预约和咨询,出院后麻醉相关情况随访,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诊疗。而只是评估这一项,就包含了评估手术室外手术麻醉(如胃肠镜、支气管镜、宫腔镜等)病人的生理、病理、体能、心理、营养,以及手术风险。评估后,要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手术前常见病的用药,建议心肺康复训练、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身体对手术麻醉的耐受能力,保证手术安全和术后快速康复。

他讲起,曾经有一个85岁的老人跌倒后卧床了一周,检查发现髋部骨折,需要尽快手术,避免卧床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但基于他的基础病比较多,麻醉医生在术前访视会诊时发现,老人不仅心肺功能不好,营养状况也很差,经过治疗,才开始麻醉手术,术后继续营养支持等治疗,两周后康复出院。

麻醉医生的工作贯穿整个围手术期,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无影灯下的麻醉治疗,到术后康复,麻醉医生都要时刻监测病人的体征情况。

“幕后英雄”走上“台前”

如今,我国的麻醉学科已经发展成熟。麻醉学的临床服务范围拓宽,从手术室内延伸到了手术室外,这些监视仪旁的“幕后英雄”也逐渐走上台前,进入病房、门诊;麻醉也从外科进入到内科、妇产科等各个涉及有创诊疗的科室。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2019年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等,也都明确指出麻醉学科是反映医院综合水平的重要学科,需要加强与完善麻醉医疗服务能力。其中明确,麻醉科医疗服务涵盖了临床麻醉、疼痛诊疗、监护治疗、急救复苏等门(急)诊和住院服务多个领域。

2018年以来,我省医院陆续新增麻醉科门诊或麻醉科疼痛门诊,有条件的医院还开设了麻醉治疗门诊,都以麻醉医生坐诊为主。王翔锋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科室有40名麻醉医生、7名护士,他们的执业地点有八个以上,除了第一手术室、第二手术室、消化内镜中心、介入室、气管镜室、产科手术室、妇科门诊手术室,他们需要协助各个病区患者的插管抢救。2018年以后,他们还要坐诊麻醉门诊。

当幕后英雄走上台前,他们更加不是那个“打一针”让你“睡一觉”的角色,他们的职责也从为患者“保命”延伸到让患者“安全舒适,快速康复”。

有人戏称麻醉医生是“缺钙医生”,因为他们常常迎着月亮上班,迎着月亮下班,是最缺少阳光和紫外线照射的人;他们也是加班最多的人,手术不停,麻醉不止。

记者手记

麻醉医师不是“拿手术刀”的,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们的工作重要性。

实际上,一份工作有8个执业地点,正说明了他们很重要。也因此有“开刀治病,麻醉保命”,甚至有“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的说法。

然而,这样一个为患者“保命”的重要角色,目前在国内的数量只有10万,我国每万人只拥有麻醉医师0.5名,只有“标准配置”的五分之一,缺口达30万。

究其原因,一方面,麻醉工作时间长、强度大、风险高,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麻醉医师的医疗服务范围大大拓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了,一些医学生不愿意从事麻醉专业,一些麻醉专业的医生选择“出走”其他专科,导致麻醉医生常年短缺;另一方面,一直以来,麻醉学专业都是公认的医学类最难学的专业之一,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既要学习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形象地说要有“内科医生的脑、外科医生的手、精神科医生的心”,让许多学生不敢轻易报读麻醉专业。

当然,以上两个因素并不能构成麻醉学科降低标准或降低门槛的理由。相反地,麻醉学科的多元价值只会越来越凸显,因为它是一家医院重要的技术支撑,它的水平代表了一家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水平。2022年1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及其实施细则的通知》,其中麻醉权重大幅提升,体现在对学科建设、行业规范、质控标准和过程监管等。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对麻醉医疗服务需求的越来越多,已经从手术室走出来,转向参与产妇无痛分娩(新生儿急救)、临床关怀(姑息医学)等全生命周期的需求,其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麻醉学科发展正迎来巨大机遇期,相信更多的医学生、医生会像王翔锋一样,迎难而上,直面挑战,为患者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